地方频道: 合肥 亳州 淮北 宿州 阜阳 蚌埠 淮南 滁州 六安 芜湖 马鞍山 安庆 池州 铜陵 宣城 黄山
滚动播报:

首页 > 内容管理 > 现代农业

前有“黑风暴”,后有“破皮黄”!不能再拖了!

2021年10月05日 22:24   来源:新浪新闻综合   作者:----

原标题:前有“黑风暴”,后有“破皮黄”“火烧云”!不能再拖了!

  来源:瞭望智库

  这里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千万年的孕育,半个多世纪的开垦,帮助中国人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因稀有珍贵,这里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一度面临严重退化。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保卫黑土地,端牢中国碗。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正开启一场黑土粮仓保卫战。

  文 | 陈俊 郎秋红 薛钦峰

  1

  黑土现退化危机

  从太空俯瞰地球,北纬45度左右,分布着三大黑土区——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乌克兰大平原和中国东北大平原,再加上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世界四大黑土区全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黑龙江和吉林则位于中国东北黑土核心区。

  东北,常年气温偏低,原始森林茂密,植被经过长年累月的腐烂与发酵,最终形成肥沃的黑土层。这一过程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经过200~400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片黑土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开垦者。“插双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被开垦成良田,东北大平原从无人知晓的“北大荒”转身为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仓”。

  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近年已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粮食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肥沃的黑土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粮食生产格局。

  中国人端牢中国碗,黑土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黑土地保障粮食安全期望越大,担忧也随之而来。在全球四大黑土区中,我国东北黑土区开垦最晚,但承载的使命最重。改革开放40多年来,黑土地上玉米的单产增长到过去的两到三倍。但因过度开垦和利用,黑土地正面临严重退化。

  20世纪90年代,产粮大县吉林梨树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黑土地出现“破皮黄”“火烧云”,即黑土层薄,露出了黄土层。

  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哈尔滨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目前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一些地区土壤黑土层不足20厘米,而且目前黑土层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减少。

  多年在梨树从事黑土地保护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反复耕作使黑土地变得日益贫瘠、越来越硬,结构发生退化。化肥越施越多粮食却不增产,农作物抗灾能力变差,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

  探索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

  黑土退化并不是中国独有现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和乌克兰等地由于开垦过度,就曾遭遇“黑风暴”,大量黑土流失。

  我国科学工作者未雨绸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黑土地保护相关研究。197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黑龙江海伦建立黑土生态实验站,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提高途径研究。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多所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有一批科研人员投入黑土地保护研究试验。

  这些成果,不断应用在黑土地保护之中。吉林省是较早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成果的省份。“1995年前后就开始了。”吉林省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回忆说,一开始是高留茬、深松,后来是增施有机肥,再后来还有测土配方施肥等。

  从政府到民间,从科学家到农民,几十年来,东北一直没有停下探索黑土地保护的脚步。

  自1983年来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工作,王贵满从来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一线,对黑土地保护走过的路程了然于心。他说,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难以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引进,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技术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核心,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在保护性耕作实施较早的欧美早已成型。

  “1998年,吉林省就已经有研究者引进了这项技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副处长于成龙介绍说,但由于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程度低、农业机械不配套以及农民千百年形成的耕作习惯短期难以改变等因素,试验一直难以推开。

  转机出现在2007年。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从国外学习保护性耕作归来,想在梨树县搞试点。这年秋天,在梨树一家破旧的小酒馆,王贵满、梨树一家农机企业负责人、张旭东及现任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聚在一起闲聊。大家聊到了沙尘暴、水土流失,又聊到了保护性耕作。四个人越聊越兴奋,最后决定,在梨树把这件事干起来。

  一次小酒馆的闲聊成为一项事业的开始。此后,一批国字头专家、一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和一群勇于探索的种粮大户,结成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试验推广工作。

  由于气候、温度、地形等因素影响,一种技术模式很难应用到所有地区。比如,纬度高的地区,秸秆全覆盖导致地温偏低,春季影响出苗;风蚀严重的地区,秸秆覆盖不足又影响土壤保墒……对此,科学家和种粮大户联手,在试验中不断改进机械和技术,以增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吉林不断推进的同时,中科院在黑龙江海伦、嫩江等地的试验也在向前推进。嫩江市一些种粮大户根据专家指导以秸秆和有机肥混合翻埋、松耙碎混为核心技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配套免耕覆盖等技术,达到了肥沃耕层构建的效果。

  十几年过去,目前东北已形成十几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并产生了两种代表性模式,即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特点的吉林“梨树模式”和秸秆粉碎、深翻深埋为特点的黑龙江“海伦模式”。

  据相关部门监测,采取“梨树模式”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年每公顷可减少土壤风蚀量800多吨。黑龙江省多年监测数据显示,当地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了3.6%,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4个等级。

  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并经过本土化改良后的中国式保护性耕作,不仅初步实现了黑土地保护,还实现了稳产高产。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梨树模式”种田已有9年。负责人卢伟说,“梨树模式”抗灾稳产效果好,一公顷土地比过去节本增效2000多元。

  2020年,在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和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双重影响下,多国禁止粮食出口。当年,东北三省粮食仍获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683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如果按2019年全国人均消费口粮原粮150公斤计算,东北三省生产的粮食,足够全国人民吃半年。

  多年来,东北将大量财力和土地资源投入农业,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3

  呈现六个“前所未有”

  如果说2007年秋天的“小酒馆之约”体现的是黑土地保护的基层自觉,那么13年后的夏天,王贵满则充分体会到黑土地保护的国家意志。

  2020年7月22日对王贵满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保护黑土地作出了重要指示。

  “我干了一辈子,黑土地保护从来没有被提到如此高度。”王贵满兴奋地说。更令他兴奋的是,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多次对黑土地保护做出重要指示。2020年12月16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时隔12天,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此后,黑土地保护站上了新起点,并呈现出六个“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政策密集前所未有。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7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任务和目标。期间,黑龙江和吉林密集出台黑土地保护相关实施意见。不久前,两省又吸收借鉴了河湖长制、林长制的管理办法,建立省市县乡村的多层级“田长制”体系,把黑土耕地保护管理制度化,将黑土地保护责任压得更实。

  阵容之强前所未有。于成龙是几个月前从其他处室调到黑土地保护管理处的。在政府机构改革、很多机构撤并的背景下,今年吉林省在农业农村厅新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并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的全省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27名专家参与的黑土地保护委员会,其中包括4名土壤学、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院士。黑龙江省今年也组建了近百位专家组成的黑土地保护指导委员会。此外,两省的“黑土国家重点实验室”“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也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声势之大前所未有。今年春耕时节,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不仅迎来县农机局派来的农机技术员,还迎来了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从备春耕开始,东北三省数以千计的科研人员奔赴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黑土地保护工作。中科院作为全国科研单位的龙头,借鉴以往在其他地区的技术攻关经验,于4月初在东北四省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发起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现已在黑龙江和吉林建设5个万亩核心示范区。据了解,这场大会战预计历时5年,将投入顶级科研力量,开展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大协作,为黑土地保护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

  雷霆手段前所未有。今年3月,媒体曝光黑龙江省五常黑土被盗采,黑龙江省迅速做出回应,4月出台相关规定,6月进行立法,7月对7起盗采泥炭黑土犯罪案件集中公开宣判。涉案的11名被告人被以非法采矿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罪名判处刑罚,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此前,吉林省人大已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公安部门据此破获盗采案件不下15起,严厉打击了盗采黑土的嚣张气焰。多位黑土地保护从业者拍手称快。他们说,过去盗卖黑土通常罚款了事,获刑的案例很少。如今,吉林和黑龙江先后将黑土地保护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黑土地保护手段更坚决、更强硬。

▲ 3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工作人员回填被盗挖的黑土。马知遥摄/本刊▲ 3月29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工作人员回填被盗挖的黑土。马知遥摄/本刊

  补贴及时前所未有。今年,吉林省落实11.2亿元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资金,比去年增加5亿元。长春市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基础上,对农民保护性耕作农机具购置增加1000万元补贴。农安县铁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勇说,一台免耕播种机比往年多补贴5000元,年初时他一下子新购进了2台。“以前都是年底算账,今年初补贴就到位”。

  东北黑土地保护呈现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此之前,吉林省历经十几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推广面积为1800万亩,最近一年时间,吉林省新增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是过去十几年推广总面积的一半还多。目前,东北四省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已达5000万亩。按照规划,未来几年,保护性耕作推广速度更快。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将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黑土地保护还出现升级版。今年春天,“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创新思维,跳出将黑土地保护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模式进行推广的做法,在黑土地保护中尝试引入金融、保险、仓储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如果试验成功,将改变长期以来黑土地为保护而保护的被动局面,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实现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

  人努力,天帮忙。

  眼下,又到了金秋九月。记者近日在吉林西部产粮大县采访时,处处感受到丰收在望的喜悦。“今年气候好,雨水足”“加强土地整理后,今年粮食面积增加了不少”“形势非常好,预计增产10%”……不少东北干部群众表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个丰收年。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正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参与采写:王建

  延伸阅读一

  为黑土地盖被子

  梨树,古称“偏脸城”,位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产粮五强县之一。因地处东北黑土地核心区,近年来,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此建立试验基地,研究黑土地保护。

  为黑土地“盖被子”——梨树县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体系,被称为“梨树模式”。10余年来,“梨树模式”成功在东北推广超5000万亩,正在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上进一步探索,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8 月 2 日,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沙野(左)和在读硕士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张楠摄 / 本刊8 月 2 日,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沙野(左)和在读硕士郭雯清观察玉米样本。张楠摄 / 本刊

  文 | 陈俊 郎秋红 薛钦峰 孟含琪

  本文转载自瞭望APP,原文首发于2021年9月18日,原标题为《为黑土地盖被子》,原文首刊于《瞭望》新闻周刊2021年第38期。

  1

  “梨树模式”应运而生

  眼下,东北玉米已进入蜡熟期。在梨树县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片片高大的玉米下覆盖着金黄的秸秆,标志着这里的农民采用的是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梨树是吉林省较早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推广的农业大县。

  2007年秋天,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和梨树当地一家农机生产企业负责人的一次“小酒馆之约”,拉开了吉林省研发和试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幕。

  王贵满介绍,试验主要围绕两大难题: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不同区域的适宜模式,二是配套农机具国产化。

  保护性耕作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很复杂。东北各地地形、气候、秸秆量不同,以吉林为例,西部干旱,东部气温低,中部秸秆量巨大,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地区必须有不同的操作模式配套,否则会出现出苗率、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外部条件不同,“梨树模式”先后试验并推广了宽窄行、均匀垄、条耕等耕作模式,无论干旱半干旱、坡地还是洼地,都有适宜模式可以采用,大大增加了技术的适配性。

  免耕播种机的研发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2007年,关义新和一位退休农机技术员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研发符合我国耕作实际的免耕播种机。“那时国内没有类似的机器,很多部件从头研发,我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一步步研发了排种器、排肥器等零部件。”关义新说。经过多年更新换代,免耕机、条耕机、秸秆归行机等农机相继推向市场,基本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主要农机具国产化。

  2

  “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科研推广之路

  当前,我国在黑土地保护中尝试了各种技术方法,“梨树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记者发现,它不仅包含先进的技术理念,还有独特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符合东北特点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新路。

  高大上技术与黑土地相结合。王贵满说,在东北保护黑土地,要实现在利用中保护。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一是不用休耕,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二是适合东北特点。吉林每年产生秸秆4000万吨以上,还田后不仅可以保护黑土地,还可解决焚烧秸秆引发的大气污染。三是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有助于把宝贵的黑土资源留在地里。关义新说,所有试验都立足于不休耕、保证稳产,调动农民积极性。

  穿针引线破解新技术“走不出试验田”。参与“梨树模式”试验的科研人员近200名,其中不少是国字头专家。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将专家和农民结合,成功让新技术及时走出试验田。

  保护性耕作技术刚推广时,有种粮大户反映,秸秆全覆盖后影响出苗。问题提给了天天在地里和农民打交道的王贵满,他及时反馈给专家,再按专家的意见组织农民想办法,最终研制出秸秆归行机和条耕机,成功解决了出苗问题。这几年,他们又组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吸收专家、农业干部、种粮大户、农机厂家等广泛参与。农民有问题随时反映,专家边试验边改进边推广,使技术和设备越来越贴近生产实际。

  推广连逢政策及时雨。王贵满说,“梨树模式”的探索离不开一场场政策“及时雨”。从2006年开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国产化进程。而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使这些农机具有了用武之地,加速推广。

  试验推广初期,农民对秸秆还田不接受。2008至2013年,国家多次发文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秸秆还田营造了良好氛围。“十八大提出了绿色生态理念,让‘梨树模式’获得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每一步和国家想到一起。”王贵满说。

  3

  升级版为现代农业“搭梯子”

  根据相关规划,未来保护性耕作将覆盖东北70%适宜耕地。但记者发现,目前“梨树模式”推广中仍存在“争秸秆”“靠补贴”“赶任务”等问题,大范围推广仍面临一些障碍。

  “一些地区将秸秆留在地里很难。”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社潮说,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大量打包离田,还田率不高。有的地方为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任务,对没有秸秆覆盖、只进行免耕播种的土地也认定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效果打折扣。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秸秆还田增加了焚烧秸秆的风险,对保护性耕作积极性不高。

  专家和基层干部说,“梨树模式”要想更大范围推广,应朝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方向进一步探索,逐步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2021年开始,“梨树模式”试验团队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即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基础上引入金融、保险、粮食仓储、农资等服务环节,从保护黑土地向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过渡,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今年3月,冰雪尚未消融,王贵满把当地种粮大户和银行、保险、粮食收储等企业负责人召集到一起。银行能否给50万元透支额度周转,保险能否开辟方便险种,农药服务能否保效果……供需双方积极对接,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如今,中国农业银行为“梨树模式”推出“黑土粮仓贷”,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蔡家库提供专业仓储,吉林省八达农药有限公司成立专门公司提供农药支持……

  中粮贸易有限公司蔡家库负责人付学友介绍,“梨树模式”产量稳定、品质较好,他们已经和多家合作社签署了协议,为他们提供仓储服务,粮食收获后直接入库,既可卖给粮库也可按意愿出售。

  虽然只是雏形,但一个以“梨树模式”为品牌,以采取“梨树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吸引农业各个生产要素向“梨树模式”聚集的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模式正在形成。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只有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将技术优势产生的效益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上,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推广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推为我要推。

  延伸阅读二

  深埋秸秆滋养田 

  黑龙江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黑土地面积超过东北黑土区面积的一半。近年来,黑龙江省打出黑土地保护系列组合拳,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形成行之有效的龙江模式,不断让“耕地中的大熊猫”越来越健壮。

黑龙江勤得利农场秋收后深翻的黑土地(2020年10月12日摄)。王建摄 / 本刊黑龙江勤得利农场秋收后深翻的黑土地(2020年10月12日摄)。王建摄 / 本刊

  文 | 王建

  本文转载自瞭望APP,原文首发于2021年9月18日,原标题为《深埋秸秆滋养田》,原文首刊于《瞭望》新闻周刊2021年第38期。

  1

  打出保护组合拳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黑龙江省耕地面积2亿多亩,其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白浆土为主的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黑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去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08.2亿斤,超过全国粮食总产的九分之一,连续十年全国粮食产量第一。

  黑龙江省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说,几十年下来,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专家表示,黑土层富含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在自然土壤中含量很高。在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变成农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有机质在下降。放任黑土地继续退化,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增加化肥的投入,又会加剧黑土退化。

  对此,黑龙江省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绥化市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

  为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2017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启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担任首席科学家。“我们增设渗井实现水流垂直入渗,布设暗管建立地下导排水系统,这是削减地表汇流冲刷力、阻止再次成沟的关键技术。”张兴义说。

  2

  因地制宜探索黑土保护

  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多样,辽阔的地域造就了6个积温带,复杂多变的地形、积温和降水条件造就了土壤多样性质。韩晓增说,保护黑土地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块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形成以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免耕等模式为主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基本适应全省所有耕地。

  秸秆翻埋还田黑土层培育模式是将秸秆粉碎后,通过深翻还田,打破犁底层,补充土壤有机质,加深肥沃耕作层,适合哈尔滨、绥化、佳木斯等没有风蚀影响的低洼平地。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了解到,黑龙江省通过在海伦、桦川等4个县(市)示范这种模式,6年平均玉米增产约10.2%,大豆增产约1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克/千克,黑土层保护深度在30厘米至35厘米,达到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要求。

  以秸秆碎混还田和增施有机肥为核心的培育模式,采用秸秆和有机肥混合翻混、松耙碎混为核心技术,通过玉米大豆轮作,配套免耕覆盖等技术,达到了肥沃耕层构建的效果。专家介绍,这种模式适合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约4000万亩耕地。6年的示范结果显示,大豆增产11.3%以上,玉米增产10.5%以上,有机质提高2.4克/千克,肥沃耕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

  四免一松—保护性耕作模式,针对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等问题,采用秸秆覆盖免耕配合深松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将秸秆粉碎后,通过4年免耕、1年深松,实现秸秆还田,适合齐齐哈尔和大庆等黑龙江西部地区。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通过实施该模式,仅2年时间,试验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提高了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提高了10.5%以上,玉米增产10.8%。

  坡耕控蚀增肥模式是在坡耕地上,通过等高横向种植、修筑等高地埂、种植生物篱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通过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培肥土壤,适合环小兴安岭地区坡耕地约1200万亩。3年试验结果,作物增产约13.8%,蓄水能力提高30.1%,保水能力提高20.9%,速效养分增加15%,径流量减少95.4%。

  3

  用养结合 久久为功

  近5年来,黑龙江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已见成效。监测数据显示,试点地区耕层平均厚度由2014年的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累计达405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8%。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黑土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黑土地保护试点范围依然有限。目前,黑龙江省只有14个县市和农场列入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仅覆盖522.6万亩耕地,尚不能达到对黑土地全面保护利用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李秀军说,我国黑土地保护领域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秸秆生物处理、肥料技术创新、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现代黑土地监测体系等方面仍有差距。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认为,加大黑土地保护还要改变农民原有的生产习惯,加强配套政策保障,让农民意识到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农民把目光从短暂利益转到中长期利益。韩晓增认为,耕地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龙江模式”还需各方合力,进一步推广应用,把这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里。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

  延伸阅读三

  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土地,哺育世间万物,承载着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黑土,更是地球赠与人类的惊喜宝藏。

  世界有四大黑土区,因其得天独厚的特质,成为滋养粮食生长的绝佳温床。但多年的开垦,让黑土不同程度面临退化等重重考验。

  加强科技支撑,倡导国际合作。求索的道路上,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中发展,在学习探索中创新,走出一条适宜本土化的保护新路,同时不断推动国际合作,携手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同前行。

 2018 年 9 月 17 日,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整理收获的水稻。许畅摄 / 本刊2018 年 9 月 17 日,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农民在整理收获的水稻。许畅摄 / 本刊

  文 | 陈俊 郎秋红 孟含琪 薛钦峰

  本文转载自瞭望APP,原文首发于2021年9月18日,原标题为《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原文首刊于《瞭望》新闻周刊2021年第38期。

  1

  多国探索疗治“黑土之殇”

  世界四大黑土区占据全球耕地的六分之一,因土质疏松、肥力高,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肩负着稳定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

  然而,多年的过度索取导致黑土之殇。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巨大的黑色风暴袭击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被称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黑风暴发生后,人们无法再忽视过度开发利用黑土付出的代价。

  痛定思痛,各国纷纷反思,也开始了漫长的黑土修复之路。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长期研究关注国际黑土地保护历程。他表示,经历几十年调整,美国形成以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播种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根据美国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美国麦类、玉米、大豆三大主要作物的保护性耕作平均推广面积接近7成,作物产量提升,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提升3%到5%,遭风蚀、水蚀总量减少50%以上。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逐步摸索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业专家表示,我国黑土保护起步并不算早,但发展速度值得称道。20世纪90年代末,吉林省的科研人员开始探索秸秆还田。2007年左右,产粮大省吉林开始试验保护性耕作。十多年的时间里,在遵循国情基础上推出宽窄行、均匀垄、条耕等耕作模式,形成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代表的“梨树模式”和以土地深翻深松为代表的“龙江模式”,走出了一条黑土地保护的中国特色之路,并取得显著效果。仅“梨树模式”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推广就超过5000万亩。

  2

  小县城走出国际论坛

  位于中国东北黑土核心区的吉林省梨树县,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

  2016年的一天,这里来了几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蹲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他们是来自多个国家从事耕地保护研究的土壤学专家。这些外国人大多是第一次来中国,在中国农业专家的陪同下来到该县梨树镇高家村,了解这里推进黑土地保护的方法和成效。考察期间,专家们对中国保护黑土地的举措给予肯定,与中国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梨树是最早开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地区。小小的县城因此聚集了中国顶尖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中国顶尖农业高校——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自2006年开始,这些国字头专家与基层农业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推广工作。他们研发出适合中国土地的免耕播种机,又完善了保护性耕作的适配技术。探索不断深入,“梨树模式”逐渐达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标准。

  这时,他们把目标投向更广阔的远方,期待在更广泛的交流碰撞中检验成果,在不断完善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从2015年起,开始在梨树县举办黑土地论坛。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回忆说,第一届论坛规模很小,只有20多名国内农业领域专家参会,探讨形式也是以学术交流为主。这次尝试给了他们信心,积累了经验。第二届论坛,他们请来了国际专家,论坛也越来越“接地气”。

  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到“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从“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到“乡村振兴、品牌建设”;从单纯的学术探讨,到农民“唱主角”分享种地经验;从国内各界参与,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色列科技企业家、加拿大农业部专家前来发言……论坛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地点也从梨树开到了海南博鳌,开到了东北亚博览会,开到了北京……7年来,论坛逐渐成为业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

  3

  全球携手共担责任

  眼下全世界仍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扰,但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交流,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再次升级。

  2021年7月22日至23日,第七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走出了梨树,在省会长春召开,论坛受到了更多的瞩目。

  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对吉林省的“梨树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这次论坛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发布了“长春倡议”。6条倡议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合作,健全国际交流机制。这也意味着,中国将致力于在黑土地保护中贡献更多力量。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讲席教授Rainer Schulin在论坛交流中表示,中国积累的数据为世界土地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期盼与中国科学家共同探索并提出土壤保护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召开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是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合作平台上表现活跃,陆续邀请美、英、德等国在黑土保护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前来考察、作报告。国际交流促使国内外专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任图生邀请著名土壤力学专家、来自德国基尔大学的Rainer Horn教授前来考察,促成中国农大土壤物理学研究小组与其团队在黑土力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发表了数篇高水平论文和成果,扩展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也为他们走向更好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契机。

  但我国多位专家指出,由于各国国情、制度、生态环境、资源条件背景不同,当前绝大多数国际合作主要在理论层面。

  更为密切的国际合作正在谋划中。比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团队正与北美、南美、乌克兰等国专家研究形成世界黑土退化定量诊断标准,共同构建黑土退化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也与美国学者合作,明晰世界黑土有机碳库衰减的科学问题,共同研发防控坡耕地侵蚀退化的新技术,为全球黑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不仅事关14亿中国人的饭碗,也事关全人类粮食安全。这一共同责任,携手共担义不容辞。


安徽发展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发展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发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8225885531 邮箱 cp55991@163.com
推荐阅读
·敢于创新的“当代艺术巨匠”黄建南
·中国足球7-0大胜关岛
·安心托幼,将爱延续——滁州市同乐幼儿园安心托幼在行动
·安徽公开长江和巢湖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意见整改落实情况
·四川查处并公布一批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件
·十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发改委等十部门:从六方面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部署创新思路举措做好节粮减损工作
·香港海关侦破史上最大洗黑钱案,涉逾30亿港元拘捕6人
·十大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山东煤机产业生机勃勃
最新更新
·十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八次主任会议
·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场会召开
·韩俊王清宪与魏文德一行举行工作会谈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 韩俊出席并讲话
·中荷双方就光刻机输华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荷兰外贸大臣范吕文 就光刻机输华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安徽: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皖豫两省签订交通合作“大单”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合肥开幕
热门点击
· Burberry 发布 2021 春夏系列;Telfar 宣布与 Ugg 合作;东京时装周将有 11 品牌线下办秀
·虎扑女神偷拍翻车了?自拍身材火辣现实却被吐槽如大妈
·张若昀甜蜜表白唐艺昕:我爱她就像她爱我
·因为颜值上热搜,“央视最美女记者”王冰冰还是个全能选手!
·求美女刘诗诗还是演“面瘫”吧 夸张的表情你撑不住!
·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司法机构绝不应被政治化
·钦州港片区全力推进系统化集成式服务审批改革
·北京御翰林书画院颍上分院成立
·湖南农村别墅价值100多万 配娱乐室比城里还舒服
·【平凡中的不平凡】筑梦天津茱莉亚学院,这里是每一名参建者的大舞台
人员信息查询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2023009820号-1 安徽发展网 © 版权所有 安徽发展网免责声明